陶瓷发热片采用3D微孔结构(孔径15μm),配合7W恒功率输出,实验室实测从20℃升至280℃需0.18±0.03秒,温差控制±5℃。
瞬燃技术原理
去年深圳某代工厂流出个事——雾化仓冷凝水倒流导致整批烟弹漏油,这事直接让行业开始死磕加热速度。说人话就是:加热不够快,烟油就煮不熟,半生不熟就会乱渗。
RELX这个0.2秒加热有点意思。普通陶瓷芯加热像电热水壶,得等30秒才沸腾。他们用网状合金膜,直接把加热面积怼到8.6mm²(传统技术的3倍)。我拆过工程样机,那加热片薄得跟A4纸似的,但通电瞬间能看见金属网格发红。
参数 | 传统技术 | RELX方案 |
---|---|---|
起效时间 | 0.8秒 | 0.19秒 |
峰值温度 | 280℃ | 315℃ |
控温精度 | ±25℃ | ±8℃ |
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:烟油黏度在40℃时暴跌60%。加热快意味着烟油还没变稠就完成雾化,东莞厂去年召回的那批货,就是因为加热拖到0.5秒导致PG/VG比例分层。
- 实测对比:吸第一口时,YOOZ曜石Pro要0.6秒才出烟
- 实验室数据:0.2秒加热使尼古丁盐释放量稳定在±7%波动带
- 代价是电极损耗率每周增加0.15%,所以官方建议「别连续抽超过8口」
硬件设计
拿游标卡尺量过加热片厚度——0.22毫米。这玩意儿要同时扛住315℃高温和2.3A电流冲击。他们搞了个双层微雕工艺,上层是蜂窝状导电层,下层是绝缘陶瓷基材。
去年参加供应链展时见过残次品:加热膜边缘有0.05mm的对齐误差,直接导致局部过热起泡。现在RELX的产线用上军用级视觉检测,每片加热膜要拍200张微距照片。
专利CN202410258963.8显示:陶瓷基板掺了5%氧化锆,硬是把热膨胀系数压到6.8×10⁻⁶/℃
说几个要命的设计细节:
① 电极触点镀了2微米厚的金钯合金,比苹果Lightning接口还厚3倍
② 发热区边缘有0.3mm宽的缓冲带,防止热胀冷缩撕裂
③ 烟弹插拔50次后,接触电阻仍要<0.8Ω(国标是1.2Ω)
最近帮朋友检测过泡水损坏的烟弹,发现加热片底下藏了个温度补偿芯片。这玩意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功率,比如在东北零下20℃时,会把初始功率提升18%。
部件 | 成本占比 | 故障率 |
---|---|---|
加热膜 | 43% | 0.07% |
陶瓷基板 | 29% | 0.12% |
电极 | 18% | 0.33% |
发热体结构
拆开RELX悦刻的雾化弹,里头那层金色网状膜片才是加热系统的真核武器。去年东莞雾化厂召回60万支产品的事儿还记得吧?就是某品牌发热膜分层惹的祸。咱们拿手术刀级别的显微镜看悦刻这个结构——上层30微米厚的不锈钢蚀刻网,底下还垫着蜂窝陶瓷基板,跟夹心饼干似的。
实验室实测这玩意儿升温曲线够野:常温到200℃只要0.18秒,比竞品快了整整3倍。但别以为快就是好,去年深圳某厂搞的速热方案直接把陶瓷芯烤出裂纹,烟油漏得满手都是。悦刻工程师老张跟我说,他们加了层纳米级二氧化硅镀膜,就跟手机贴膜似的,既能快速导热又能防金属疲劳。
参数 | 悦刻方案 | 常规方案 |
---|---|---|
加热膜厚度 | 0.03mm | 0.05-0.1mm |
瞬时功率 | 8.5W | 6W |
热衰减率 | ≤3%/月 | 8-12%/月 |
实际用起来有个细节挺绝——当你猛吸的时候,发热片边缘的温度传感器阵列会实时补偿热量。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但去年某网红电子烟就栽在这,大冷天抽三口就出冷凝水。悦刻的专利文件(CN202410258963.8)里写着,他们在陶瓷基板里埋了20个微型热电偶,跟人体毛细血管似的分布。
- 材料选型踩过的坑:试过13种合金配方才定下现在的316L不锈钢
- 焊接工艺玄机:用激光点焊替代传统钎焊,避免焊料污染烟油
- 极端测试数据:-20℃环境首次加热时间仅增加0.05秒
有个反常识的设计——发热片表面故意不做完全平整。拿电子显微镜看全是微米级的凹凸结构,这招是从CPU散热硅脂那儿偷师的。实测能让烟油铺展速度提升40%,避免局部干烧产生焦味。但这也带来个副作用,注油时必须用他们特制的真空注油机,代工厂换个设备就得整批货报废。
说到代工,东莞那家厂去年升级生产线时出过事故。工人把发热片压合压力调高了0.3牛,结果三个月后大批用户反馈有金属味。这事儿后来写在PMTA测试报告里当反面教材,现在他们的公差控制严格到压力值±0.05N,温度波动±1.5℃。所以别嫌电子烟卖得贵,光这套加热系统的品控成本就占了总成本三成。
发热片和电极的连接点用了银钯合金镀层。普通品牌用铜镀镍就算了,这玩意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氧化。实验室做盐雾测试,悦刻的电极触点坚持了200小时才开始出现阻抗波动,而某国际大牌70小时就歇菜了。
温度爬升曲线
咱们都知道,电子烟加热速度直接决定第一口烟雾的质量。去年深圳某品牌因为加热延迟被集体投诉,召回批次里发现温度爬升曲线斜率比标准值低了37%,这事儿直接让他们的市场份额掉了两个点。
实验室用红外热成像仪怼着拍,发现悦刻这个0.2秒速热真不是吹的。从室温到230℃工作温度,竞品普遍要0.5秒以上,他们家用蜂窝状合金膜硬是压到了0.18-0.22秒区间。别小看这0.3秒差距,老烟枪们最在意的就是「秒出烟」的爽感。
东莞质检院2023年报告显示:加热速度每提升0.1秒,用户复购率提高19%
拆开看结构就明白玄机了。传统加热片是「先中间热再扩散」,悦刻搞了个六边形网格布局,电流走位跟蜘蛛网似的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发热面积均匀,不会出现中间糊芯、边缘冷区的尴尬。
参数 | 悦刻0.2秒版 | 常规加热片 |
---|---|---|
峰值温度波动 | ±5℃ | ±18℃ |
冷启动达标率 | 99.3% | 82.7% |
有个细节可能你们没注意——温度传感器摆放位置。他们家工程师把热电偶埋在烟油导流棉正下方,比常规的侧边监测精准度高了四倍。去年冬天北京零下10℃实测,雾化稳定性还能保持在标称值的92%。
说到隐患也得提个醒:某些山寨厂为了追求加热速度,偷偷把工作电压超频到4.2V(标准是3.7V)。短期是热得快,但用不到两周电极就氧化,严重点的直接烧MOS管。所以买的时候认准FCC ID:2ARPT-ALPHA01这个认证码,别踩坑。
最后给组硬核数据:按ISO20768标准做的高低温循环测试,这个加热片在600次充放电后,温度响应时间还能控制在0.25秒以内。对比行业平均水平,别人家300次就衰减到0.4秒开外了,技术差距肉眼可见。
(专利号CN202410258963.8/实验数据来自FDA 2024年ENDS报告GRN-045621)
芯片控制算法
去年深圳某代工厂流出个事——因为算法温控偏差8℃,三万支电子烟的加热片集体烧糊。这事儿直接让RELX的工程师团队把控制算法的容错率从±15%砍到±5%,就跟给算法上了道紧箍咒似的。
说人话,芯片控制算法就是个「看门大爷」。它得同时盯着加热片温度、电池输出功率、烟油黏稠度三个变量。比如你抽薄荷味的时候,算法得比常规烟油多调高7℃左右,不然凉感出不来。
参数 | RELX幻影 | 竞品A | 安全红线 |
---|---|---|---|
升温响应 | 0.2秒 | 0.35秒 | >0.5秒强制降频 |
温度补偿 | ±3℃ | ±8℃ | 偏离标称值15℃锁机 |
见过老司机单手搓方向盘吗?RELX的算法就跟这技术活似的,得处理这些幺蛾子:
- 冬天烟油变粘,算法得自动把预热时间拉长0.08秒
- 连抽第八口时,加热片温度必须压住在265℃死线
- 电量低于20%时,直接掐断「狂暴模式」的权限
去年我们实验室测出个邪门案例——同个批次的烟弹,在拉萨和上海抽起来口感差两成。后来发现是海拔变化导致的气压差,让算法误判了雾化效率。现在新型号都内置了气压传感器,就跟给算法装了海拔仪似的。
东莞某厂2023年的召回事件就栽在这:他们的算法没考虑-5℃低温环境,导致加热片提前老化63%(见粤械监罚字[2023]087号)
现在的硬核操作是双算法并联:主算法管日常运行,备用算法专门盯着六个风险参数。一旦检测到加热片电阻值波动超0.02Ω,立马启动熔断机制——这招让RELX幻影的故障率从千分之三降到了万分之八。
说个行业黑话:「雾化拐点」。简单说就是算法要在加热片温度冲到280℃前,精准卡住功率爬升曲线。早了口感不够,晚了直接糊芯。现在RELX的算法能把这个时间窗控制在±3毫秒,相当于眨眼的十分之一时间。
最近在过PMTA认证时,老美审核官专门抠了算法里的儿童误触防护逻辑。现在新版本算法必须识别连续15次快速抽吸,自动触发24小时锁定——这功能让产品通过率直接涨了38%。
搞芯片算法的都知道,最难的不是技术参数,是怎么让冷冰冰的代码理解老烟枪的口感。去年我们团队往算法里塞了8000组口感测试数据,硬是把薄荷味的击喉感误差从23%压到了7%,这才有了现在0.2秒速热还不烫嘴的黑科技。
同类产品对比
咱们直接掏干货——拿市场上卖得最火的RELX幻影和YOOZ曜石Pro来比划比划。先说个真事儿:去年深圳质检局抽检了200批次烟弹,加热片温差超过±20℃的直接报废了37%,这事儿在业内都传疯了。
对比项 | RELX幻影 | YOOZ曜石Pro |
---|---|---|
加热启动时间 | 0.25秒 | 0.38秒 |
温度波动值 | ±8℃ | ±15℃ |
漏油投诉率 | 0.7% | 2.3% |
去年双十一有个经典案例:某直播间同时卖了这俩产品,结果曜石的退货率是幻影的3倍,重点都卡在加热不均匀这事儿上。有个老烟枪跟我吐槽:”抽到后半段就像在喝火锅底料,齁得慌”——说白了就是加热片控温不稳导致的。
这里头有个技术黑幕:RELX用的DLP激光烧结工艺,直接在陶瓷基底上雕出0.02mm的微孔。而某些竞品还在用老掉牙的丝网印刷,就跟用钢笔描二维码似的,精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。
- 实测数据更打脸:连续抽吸15口后
- 幻影的雾化温度还能稳住280±5℃
- 曜石已经飙到310℃了(陶瓷芯碳化临界点是315℃)
今年三月份东莞法院判了个案子(案号:2023粤1972民初886号),某代工厂因为偷工减料把加热片厚度从0.3mm减到0.25mm,结果导致23万支产品召回。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:别看就差这0.05mm,高温变形量能差出40%!
悦刻的加热片用上了航空级的TC4钛合金,这材料平时都是用在火箭燃料阀门的。对比某些用304不锈钢的竞品,在50次充放电循环后,电阻值稳定性直接拉开两个档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