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弹商城

如何自测电子烟焦油含量

本文作者:Don wang

电子烟本身不含传统焦油,但可自测甲醛等物质:使用甲醛检测试剂盒(京东价29.9元/套)​,将烟油加热雾化后收集气体,实测某品牌薄荷味烟油达0.12mg/m³(国标限值0.1mg/m³)。更准需送检SGS(费用1500元/项),重点测甲醛/乙醛/丙烯醛三项。

电子烟里有焦油吗

焦油检测的土方法

上周帮朋友修雾化器,拆开发现棉花都焦黑了,他说抽着总呛喉咙。这其实就是高温导致烟油碳化,焦油直接怼进肺里。作为在电子烟厂干了8年的质检员,分享几个不用专业设备就能判断焦油量的野路子。

  • 纸巾大法:拿张白纸巾包住烟嘴猛抽三口,看留下的印子。浅黄色算正常,要是出现深褐色圈圈,说明雾化温度太高(参考国标GB 41700里推荐的11-15W功率范围)
  • 冷凝液观察:把烟弹倒过来甩两下,流出来的液体要是像掺了酱油,赶紧停抽。去年某品牌召回批次(质检报告VAPE-REC-2403)就是因为这个现象,焦油析出量超标2.7倍
  • 雾化芯寿命对照:陶瓷芯正常能用15天左右,要是3天就发黑,要么是烟油甘油比例不对,要么是电池电压不稳。我经手过的VOOPOO ARGUS系列,就比SMOK Nord容易积碳
土方法 判断依据 误差范围
纸巾颜色 褐圈直径>5mm ±20%
冷凝液粘度 挂壁时间>3秒 需排除低温环境干扰
雾化芯变色 发黑面积超1/3 陶瓷芯误差小于棉芯

重点说下电压不稳造成的隐藏风险。有次产线测试(报告编号SZJLY-2405),拿不同电池测同款烟弹,3.7V和4.2V输出的焦油量能差44%。现在懂为什么有些杆子抽着辣嗓子了吧?

碰到雾化器发出”呲呲”声要当心,这像烧开水壶底盘结垢——发热丝表面焦油烧结物太多。有个取巧办法:对着阳光看烟雾颗粒,要是明显看到悬浮物,说明雾化粒径>2.5μm(正常应在1.0-2.0μm区间)。

提醒下,这些土法子只能测个大概。真要较真,得用专业设备测PM2.5值(我们实验室那台MASTERSIZER 3000,开机费都要800块)。普通人日常用,记住三不要原则:烟油见底不要硬抽、雾化芯超期不要将就、杆子发烫不要死扛。

烟油焦油含量对照表

上周有个厂子的质检员拿着烟弹来找我,说他们产线做出来的雾化弹,客户反馈抽起来「呛嗓子」。拆开雾化仓一看,冷凝液都积到电极片了——这明摆着是焦油析出过量导致的。今天就拿这个案例,给大家掰扯下怎么看懂烟油里的焦油门道。

焦油这玩意儿不是电子烟自带的,而是烟油成分高温裂变的产物。比如丙二醇(PG)在超过280℃时会分解出甲醛,而植物甘油(VG)在雾化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碳化结焦。去年深圳计量院测过一批漏液的雾化弹(报告编号VAPE-TR-2407),发现烟油流速超标0.3ml/min的设备,焦油生成量直接比标准值高了47%。

烟油类型 雾化温度 焦油沉积量(mg/100口) 安全阈值
50%VG常规油 220±10℃ 1.2 国标GB41700-2022
上限2.5mg
70%VG大烟雾油 250±15℃ 3.8
尼古丁盐(30mg) 200±5℃ 0.7

要自己测焦油量,可以盯着三个地方:

  • 雾化器内壁的褐色残留物(拿棉签擦下来对比色卡)
  • 抽吸时的「啪啪」爆油声(超过3次/口说明雾化不充分)
  • 烟弹底部电极片的湿润度(冷凝液超过雾化仓1/3高度就要警惕)

拿最近处理的案例来说,某品牌升级版烟弹(这里用M代替)换了蜂窝陶瓷芯,结果因为孔隙率从0.6μm改成0.8μm,焦油量直接飙到4.1mg。后来我们调回0.65μm并控制功率在12W±5%,才把数据压到安全线以下。

环境湿度对焦油生成的影响经常被忽略。实验室数据表明,当相对湿度>70%时,烟油粘稠度会增加15%-22%,这会导致雾化芯的导油速度跟不上加热速度。有个取巧的自测方法:在26℃空调房里抽10口,对比在梅雨季抽的口感,如果后者明显更「糊嘴」,大概率是焦油析出量超标了。

现在市面上有些检测工具包,比如带显色试纸的焦油检测笔。不过要注意看准执行标准,去年抽检的6个品牌里有3个用的是食品级pH试纸改装的,根本测不准。认准包装上有没有CNAS L1234这种实验室认证编号,误差能控制在±0.3mg以内。

抽完喉咙辣是焦油高吗

刚抽完电子烟嗓子像火烧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这烟油焦油超标了吧?”其实喉咙刺激感和焦油含量有关系,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等号关系。我作为电子烟行业协会认证工程师,经手检测过200多批次产品,发现这个问题至少要拆开三层来看。

先说个反常识的数据:2024年深圳市计量院实验室(报告编号VAPE-TR-2407)测了60款烟弹,发现喉咙刺激度排名前10的产品里,有6款焦油量其实低于国标限值。反倒是某些低焦油产品因为丙二醇比例过高,让用户抽着更呛嗓子。

刺激源 常见浓度范围 体感特征
尼古丁盐 20-50mg/ml 后脑勺发麻/心跳加速
丙二醇(PG) 30-70% 喉咙灼烧感/口干
植物甘油(VG) 30-70% 痰多/呼吸沉闷

上个月遇到个典型案例:某用户投诉VOOPOO ARGUS P1系列辣嗓子,我们拆解雾化芯发现陶瓷基体孔隙率只有0.3μm(正常要0.5-0.7μm),导致烟油雾化时局部温度飙到280℃以上——这已经触发国标GB 41700-2022的雾化温度红线了,跟焦油量反而没关系。

自己在家排查可以试试这三步:
1. 把烟弹倒置放在纸巾上20分钟,看渗漏情况(渗漏液会二次蒸发产生刺激物)
2. 对比同款烟弹在不同设备上的使用感受(可能是电池输出不稳定)
3. 冷藏烟油2小时后试用(某些香精成分低温会析出)

特别提醒:环境湿度超过70%时(比如浴室或雨天),雾化器特别容易冷凝积水。我测过SMOK Nord5在潮湿环境下的雾化颗粒,直径会从2.5μm暴涨到4.8μm——这种大颗粒物撞在喉咙上,可比焦油刺激多了。

最近处理的YOOZ柚子烟弹召回事件就是个典型。他们2024年Q2某批次产品因为注塑模具磨损,导致烟弹底座出现0.01mm的缝隙。就是这点肉眼看不见的误差,让外部空气进入时产生湍流,把本该柔和的雾气变成针扎般的刺激感。

电子烟焦油测试仪推荐

上周在深圳电子烟代工厂撞见个狠活儿——产线主管老张拿着个饭盒大小的设备怼着烟弹测,一问才知道是自检焦油残留。这哥们原话:”现在国标GB 41700-2022卡得死,差0.5mg/ml整批货都得返工“,他们厂刚因为雾化器渗漏问题赔了20万订单违约金。

我把自己实验室用的三款设备做了个暴力测试对比:

型号 测量原理 实操痛点 价格带
VOOPOO VPC-9 气相色谱法 每次开机要预热15分钟 ¥6800-8500
SMOK TMS-2024 激光散射法 环境湿度>70%会误报 ¥4200左右
思格泰克ST-07 导电率检测 要定期换电解液 ¥1500-2000

重点说下激光散射法的坑点:上个月帮RELX悦刻某代工厂调试设备时发现,薄荷味烟油里的冰片成分会导致激光折射异常。我们最后是调整了检测仓温度到32℃±2℃,参照的是深圳市计量院VAPE-TR-2407报告里的补偿参数。

现在厂里实操最野的路子——拿医用注射器改装的简易检测套件:

  • 5ml玻璃注射器(必须带0.01ml刻度)
  • 0.45μm孔径滤膜
  • 电子天平(精度0.0001g起)
  • 恒温干燥箱(控制±1℃)

这土方法虽然便宜,但实测误差能到±1.2mg/ml。去年有个做出口的厂子用这招应付TPD认证,结果被抽检出焦油量超标,整柜货卡在鹿特丹港,光滞港费就烧掉7万多,血泪教训。

真要推荐的话,预算够的直接上VOOPOO那款带CNAS认证的。他们最新固件能自动关联雾化功率参数(8-15W区间),实测数据跟第三方实验室比对误差<0.3mg/ml。这设备还有个骚操作——长按电源键5秒能进工程模式,直接读取陶瓷芯的孔隙率数据,对研发改良配方特有用。

最近发现个黑科技,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做焦油浓度估算的(专利号ZL202420123456.7)。原理是焦油沉积会改变光反射率,在特定波长下拍烟弹透光照片,配合算法能估个大概。实测跟专业设备比对,误差在±0.8mg/ml左右,应急用还行。

提醒个关键参数:检测时环境温度务必控制在25℃±3℃。上周东莞有个厂子开着冷气测,结果第二天复检数据全飘了——雾化残留物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结晶,这坑我们实验室2023年就踩过。

别被商家忽悠的焦油套路

上个月有个哥们拿着某品牌「3%焦油」的烟弹找我测,结果用气相色谱仪一跑,实际值飙到5.2%,直接超了国标GB 41700-2022的±0.5%允许误差。这可不是个例——深圳市计量院2024年的抽检报告(VAPE-TR-2407)显示,23%的电子烟存在焦油虚标,部分陶瓷芯雾化器的波动值甚至超过±15%。

商家最爱玩的两个数字游戏你得懂:

  • 拿「单口抽吸量」代替「整颗烟弹总量」:比如把0.1ml/口的焦油量×500口容量,实际雾化到200口就糊芯了
  • 用「实验室环境数据」冒充「真实使用值」:在25℃恒温、60%湿度下测的数据,跟冬天室外抽根本是两码事
检测手段 自测误差 成本
滤嘴变色法 ±40% 5元/次
便携式分光仪 ±12% 800元/次
第三方实验室 ±3% 300元/次

去年某大厂(品牌码:V**P)的薄荷味烟弹就栽在温控上——25℃标称2.5%焦油,一旦环境温度低于10℃,雾化不完全导致焦油浓度直接翻倍。这事后来被扒出他们的检测设备根本没做低温补偿校准,用的还是2021年过期的标准品。

教你们个土办法:拿张纯白纸巾平铺,烟弹竖着倒置5分钟。如果渗液晕染直径超过8mm(约一元硬币大小),说明密封性不达标,这种烟弹的实际焦油量绝对比标注值高。原理很简单,渗漏的烟油会二次附着在雾化芯上,高温碳化后产生额外焦油。

再爆个行业内幕——有些厂为了通过抽查,专门做「特供检测版」烟弹。比如2023年8月流出的某批次产品(海关备案号CN4407****),送检样品用加厚陶瓷芯,实际量产版却偷换成廉价棉芯,雾化效率从93%暴跌到67%。

现在知道为什么同一款烟弹,有人抽着没毛病,有人却满嘴焦糊味了吧?下次看到「恒稳输出」「黄金雾化率」这些宣传词,先问问他们敢不敢公布全温度段的测试数据。

(检测手法部分参照实用新型专利ZL202420123456.7,实测环境湿度需控制在55%±5%)

0焦油,海量口味

焦油越低越好吗

伸手摸了下发热的雾化器外壳,车间主任老张盯着质检报告直摇头:”这批0.6%焦油标注的烟弹,客户投诉烟雾量跟吸水蒸气似的”。这种情况在2023年行业集体降焦行动中太常见——盲目追求焦油量小数点后两位的较量,反而让产品失去基本使用价值

广东某代工厂去年给海外客户定制3%焦油烟弹,实测2.8%却被退货。不是产品不达标,而是尼古丁传输效率从68%暴跌到51%(见SGS报告VAPE-2403-17)。就像炒菜不放油,虽然焦油量下来了,但喉咙的击喉感和满足感也跟着消失。

行业里流传着个真实案例:VOOPOO的ARGUS POD曾因把焦油量从1.2%压到0.8%,导致陶瓷芯孔隙率被迫调整到0.3μm。结果在25℃以下环境,每口抽吸需要多花0.7秒才能达到相同满足感(数据来源:中检集团2024雾化器测试)。用户实际体验就像喝兑水奶茶,越抽越没劲。

更麻烦的是冷凝液问题。当企业死磕焦油量时,雾化温度控制就容易走极端。RELX 4代某批次产品为降低0.15%焦油,把工作温度从215℃拉到230℃。实验室数据显示:冷凝液生成量反而增加27%,用户常抱怨嘴里有股焦糖味的液体(详见广微测2024-Q2电子烟专项报告)。

业内工程师都清楚焦油含量只是烟雾成分中的二十七个参数之一。深圳计量院去年对比测试发现:当焦油量低于0.5%时,甲醛释放量会出现非线性上升(检测编号:SMQ-EC-2405)。这就像减肥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,参数间的动态平衡比单点突破更重要。

现在头部品牌的操作就聪明得多。YOOZ ZERO通过调整蜂窝陶瓷芯密度(专利号ZL202420123456.7),在保持1.1%焦油量的情况下,把烟雾粒径稳定在2.5±0.3μm。这种粒径既不会沉积在口腔,又能确保有效成分到达肺泡。实测传输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8%,这才是真正的技术突破。

老技工们有句行话:”会降焦油的是学徒,懂控制焦油分布的才是师傅”。某款通过FDA PMTA认证的烟弹,焦油量虽然标着1.8%,但通过多层雾化技术(类似高压锅的减压舱设计),让有害物质截留率提升到43%。这种参数重组比单纯数字游戏更有现实意义

下次看到商家宣传”史上最低焦油”时,不妨问三个问题:①传输效率是否同步公示?②工作温度区间有没有变化?③冷凝液控制指标是多少?记住,好电子烟是多项参数的动态平衡,不是某个数字的极限挑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