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egram: xiuyuan19

充电宝式电子烟横空出世丨续航72小时机型拆机实测

本文作者:Don wang

内置5000mAh电池(Type-C直充),连续抽吸1800口,快充30分钟达80%。双层PCB设计降低发热,实测温升≤8℃。

充电宝式电子烟横空出世丨续航72小时机型拆机实测

充电宝结构拆解

拆开这款5000mAh的充电宝式电子烟,内部藏着三明治结构:底层是21700动力电芯,中层是雾化主控板,顶层塞着3ml油仓。最绝的是双向快充设计,插着充电线也能边充边抽,但实测发现此时电池温度会飙到58℃,外壳用上了航天级气凝胶隔热。

油仓与电池的隔离方案堪称暴力——2mm厚钛合金隔板中间夹着陶瓷纤维防火层。深圳实验室做过穿刺测试,钢针扎穿油仓时,隔板上的微孔会瞬间释放惰性气体灭火。但用户实测发现,连续抽吸时烟油渗透到电池仓的概率仍有0.3%,导致主板腐蚀。

部件材料工艺隐藏风险用户魔改案例
电芯三星50E 21700循环寿命600次替换为特斯拉4680电芯引发过载
雾化芯蜂窝陶瓷3.0孔隙率62%易结晶注入白酒清洗导致短路
油路系统硅胶负压泵高原地区渗油加装汽车涡轮增压阀

泄压阀设计暴露硬伤: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,大气压差导致误触发,拉萨用户实测每小时自动泄压2-3次,烟油损耗率提升15%。更离谱的是有玩家拆掉泄压阀改装大烟雾模式,结果油仓压力过载炸裂,天花板被染成芒果色。

 电池循环测试

用0.5C倍率循环充放电,第50次循环时容量衰减到92%,但到第300次突然暴跌至68%。拆解发现正极片出现枝晶穿刺,这是21700电芯强行支持3C放电的代价。实验室用红外热成像仪观测到,快充时电极温度比慢充高19℃,加速了SEI膜分解。

用户真实使用数据更触目惊心:边充边抽模式下电池膨胀率是正常使用的7倍。有位网约车司机把设备接在车载120W快充口,三个月后电池厚度从18mm涨到24mm,拆开时电解液已渗漏腐蚀GPS模块。

循环次数容量保持率内阻变化典型故障
0-10097%→89%12mΩ→18mΩ充电口氧化
101-20088%→75%19mΩ→35mΩ电极钝化
201-30074%→63%38mΩ→82mΩ隔膜穿孔

极端环境测试暴露设计缺陷:在-20℃低温下,电解液粘度增加导致放电容量腰斩
哈尔滨用户实测续航从72小时暴跌到26小时

逆向工程发现省电秘诀:雾化脉冲宽度从行业标准的2.1ms压缩到0.8ms,配合预加热算法减少无效能耗。但这导致某些高VG烟油雾化不充分,实验室检出气溶胶里存在0.3μm级未雾化颗粒。

最野的民间优化来自深圳华强北:给主控芯片涂覆液氮超频,把工作频率从48MHz强行拉到72MHz,功耗反而降低12%。但副作用是时钟信号紊乱,有位用户抽着抽着设备突然播放《爱情买卖》彩铃。

用户续航反馈

标称72小时续航的机型,在真实使用中缩水到38-52小时。深圳网约车司机实测数据最硬核:接单期间连续使用18小时耗电87%,但夜间用5V1A慢充补电时,剩余13%电量居然又撑了9小时。拆解发现秘密在于动态功耗调节算法,电量低于20%时强制限制功率到4W,口感变淡但续命成功。

高原用户反馈两极分化:拉萨的网约车司机在海拔3650米环境下,续航反而提升到61小时,因为低氧环境让人抽吸频率降低35%。但昆明用户发现,昼夜温差导致电池内阻波动,续航随机波动±8小时,根本没法预测剩余电量。

使用场景标称续航实测续航缩水原因
网约车接单72h41h频繁启停加速电路老化
户外露营72h53h低温环境电池活性下降
办公室摸鱼72h68h间隔使用减少电路损耗

最坑的是电量显示逻辑:前80%电量按线性计算,后20%突然跳崖式下跌。北京用户记录到从15%到关机仅用了23分钟,期间主控芯片疯狂降频导致烟雾量暴跌82%。有玩家拆机加装库仑计,发现实际可用电量比标称多出7%,怀疑厂商故意锁电延长循环寿命。

快充方案对比

支持PD3.0的机型藏着猫腻:握手协议时偷偷切换成QC4+,用9V2A代替标称的12V1.5A。实验室用示波器抓取波形发现,这种骚操作让充电效率降低13%,但能规避大电流引发的温控风险。

边充边抽是续航卖点,但实测双路供电系统存在电压差:充电时输入电压5.2V,而雾化电路需求是3.7V,中间1.5V压差全由降压芯片硬扛。广州用户连续三周边充边用,拆机发现MOS管烧出直径0.3mm的穿孔,维修费够买半个新机。

快充协议标称功率实测峰值电池温升
PD3.018W16.3W+14℃
QC4+27W22.7W+22℃
VOOC闪充30W17.5W+9℃

逆向工程发现私有协议彩蛋:用特定电阻短接数据线D+D-,能激活隐藏的12V2.5A狂暴模式。深圳极客圈流传的破解方案,让充电速度提升40%,但代价是电池循环寿命从600次暴跌到150次。有位用户改装后充电器炸裂,桌面上炸出焦黑坑洞。

散热设计

石墨烯贴片+液冷管的组合听着高大上,拆机发现所谓液冷管其实是空心铜丝,内部灌注的”冷却液”是普通丙二醇。实验室用热成像仪观测,连续抽吸时雾化芯温度传导到电池仓仅需28秒,说明散热通道设计失败。

最绝的是利用外壳当散热器:6063铝合金中框铣出0.2mm深沟槽,通过增大表面积加速热量散发。但用户实测握持部位温度仍然达到47℃,有位手汗多的用户吐槽像握着条刚出锅的油条。

散热部件材料厚度导热系数设计缺陷
石墨烯贴片0.25mm1500W/m·K边缘翘起导致接触不良
铜丝液冷管Φ1.2mm401W/m·K液体蒸发导致气堵
铝合金中框2.5mm237W/m·K热量堆积在握持区

民间散热改装惊掉下巴:有用户把设备浸入水冷主机的水箱,用显卡冷头强行镇压热量。实测雾化芯温度从98℃降到41℃,但冷凝水渗入Type-C接口导致短路,维修费够买三台新机。